close
新老兩代城市記錄者對談:跟著街道和建築,找到成都文化的魂

文莎 四川在線記者 肖姍姍

12月16日,巴蜀文化專傢袁庭棟和 一築一事 創始人王牧之在文軒Books進行讀者見面會,成都新老兩代城市記錄者同臺,帶給讀者一場關於成都的傾情交談,分享成都街巷與建築背後的有趣故事。

回望時電動床光裡的成都

在一個地方生活久瞭,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條最重要的街道,或者一棟最重要的建築。每個人記住它們的原因不同,但它們於個人或群體而言一定有著特別的意義。關於成都,袁庭棟說: 如果問我,在成都我最愛的一座建築是哪裡?我一定會給出一個永遠不變的回答:望江樓。我愛成都,不僅是出於情感,更是出於理智。我們喜歡成都,更要知道成都它為什麼值得喜歡。我最喜歡望江樓,不是因為情感上我覺得它漂亮,而是因為理智上我瞭解它的過去。

流沙河曾在《我為成都喊魂》一文中寫道: 今日的成都,固然應當面向未來,目極全球,腳履國中,指通網上。同時,也應當不時回回頭看一看老成都,知曉我們從何處來,那個來處有些什麼必須繼承,以充實我們的精神文化。

袁庭棟先生進而解釋說: 通過成都的街道和建築,找到我們成都文化應該找到的東西,成都文化的魂不能丟,不能掉。 於是,探訪城市的過去,記錄城市的成長,真正認識我們生活於斯的這方水土,將當下書寫進未來的歷史,更加顯得意義非常。

袁庭棟被譽為 成都文化活字典 ,已出版巴蜀文化著作30餘種。《成都街巷志》是第一部透過成都街巷的角度描述成都歷史文化的著作,袁庭棟以二十餘年的資料積累,四年多的考察與寫作,七十萬字和一千餘幅老照片,生動、詳盡地介紹瞭成都從清代後期到改革開放初期五百多條街巷、城池、河道、橋梁的命名緣由以及歷史變遷,還有街巷中的名人掌故、趣聞逸事,重要的歷史事件與民俗活動,重要的學校、企業、地下出土的歷史文物等,是一部近代歷史文化力作。

談到現在城市中的古老印記,袁庭棟提到瞭成都的舊城改造。修舊如舊容易,修舊如故則難。但他仍然強調: 哪怕我們保留一點樣板,讓後代能看看他們爺爺奶奶的生活是個什麼樣,也是好的。

走讀 文藝范的成都

實際上,像袁庭棟這樣的城市書寫者並不孤單。過去三年裡,成都建築美學類自媒體平臺 一築一事 穿行在成都一個個新的或老的街區中,探訪受到年輕人青睞的建築空間,把成都這座城市當下的厚重古樸與活色生香以一種全新的形式呈現出來,凝結成一本圖文並茂的城市指南 《一築一事 城市指南 成都》。全書囊括十五萬字、四百張照片、一百位年台灣電動床工廠輕創業者、近三百個建築或空間,以及十二張不同種類的地圖,從閱、談、飲、食、寢、潮、遺、改、創、藝、區、小、築十二個層面解讀成都。

談及創作《一築一事 城市指南 成都》的初衷,王牧之說: 人們真的瞭解他們所處的環境,真的認識他們所生活的城市嗎?在成都十幾年,我開始第一次靜下來 走讀 這座城市。從大道鉆進小巷,從老房子走向新建築,從公共空間回歸小院人傢,一座城市在熟悉中陌生,又開始漸漸豐滿,漸漸溫潤,從陌生回到熟悉。

在袁庭棟和 一築一事 團隊看來,成都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城市,骨子裡面沒有排外的情緒。外來人口、外來文化構成瞭今天成都文化的魂,它是包容的。對過去的探訪,是對過去包容精神的回顧。所以,對成都歷史文化的繼承,不應是抱殘守缺,而應繼承這種成都自古所有的包容,讓今天的一切,成為明天的歷史。

春熙路1924年才正式形成,當時的房地產開發商建瞭一片房子來出租,才有瞭《成都街巷志》中老照片上一群外形相似的建築。曾經,那一群建築代表著 新潮 、 沖擊 、 同質化 等概念,今天,它們已經無處可尋,卻在一幅幅老照片中詮釋著 古老 的含義。

成都的很多地名電動床是有跡可循的,飽含著歷史的印記。有起點,才有現在的呈現。勾勒出城市的脈絡,將大街小巷的過去和現在通過建築連通起來,我們才能看見完整的城市。正如 一築一事 創始人王牧之所說: 街巷是五線,建築是音符,合在一起才能形成整體的樂章。

於是,當《成都街巷志》書寫瞭成都的過去,它本身已是一本可以翻閱的歷史。《一築一事 城市指南 成都 》則正在記錄著這座城市的當下 這對當下進行關照,把當下當作未來的歷史去看待。王牧之說: 當下成都的少城、玉林等地,保留瞭老街道的框架,建築則是上世紀90年代甚至本世紀以後出生的。對我們而言它們也就二十年歷史,但對我們的後代來說,它們將有五十年、一百年的歷史。這些街區有著強大的文化活力,文藝群體聚集,應該予以保留。 他還格外推薦草堂。草堂是成都為數不多的真正融入現代城市生活的的古跡之一。如今它仍然存在於成都人的市井生活之中,今天生活在草堂附近的成都老人,依然會在閑時逛逛草堂,放松身心。

遇見 會生長 的成都

位於成都西門上的西村大院,則是對傳統公共空間 大院 的致敬。西村大院是我國建築大師劉傢琨的設計作品,王牧之形容它是 會生長的建築 。西村大院或許乍一看其貌不揚,但其建築架台灣電動床工廠構、營造的氣氛,均沿襲瞭大院氣息,對於當下生活在此處的成都年輕一代而言,已是十分獨特的記憶。

袁庭棟也對 大院 感念頗深。他談到自己多年前的大院生活,感慨良多: 當年,夜不閉戶,門不上鎖,小孩子隨便串門,大人不在,就去隔壁傢吃個飽,在院子外有遇到任何挫折與打擊,回到院子內都是濃濃的人情味。隔壁傢碗裡的菜,我可以隨便夾來嘗一嘗,這種滋味,體會過才知道可貴。

袁庭棟強調,當下的建築設計要盡量增加公共交流平臺和空間,將人們從鋼筋混凝土的小盒子中解放出來。人是社會性動物,越互相交流生活才越有味道。他說, 院子 是我們祖先留下的很好的居住狀態,現在的建築設計,如果能夠一定程度上恢復當年院子這種公共交流平臺的功能,是非常好的一件大事。他希望今後的成都,能有更多像西村大院這樣優秀的建築產生。

而王牧之認為,樓房內的公共空間,社區內的公共空間,城市裡的公共空間,三個層面都有發展潛力。而當下我們城市中很多公共空間,已經承載著上述三方面的功能。例如大型書店、藝術場館等,是 院子 的另一種存在方式。
E8E8E4CDBD4AD2E1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全站熱搜

    kui840sc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